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是猫》优秀教案(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猫》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阅读故事《大黄猫进城》。丰富相应的句式:原来……变成了……
2、运用对比、交流讨论、游戏感知和理解、表达城市的变化。
3、萌发幼儿关心、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与行为。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故事《大黄猫进城》。
2、新旧地图、小图片(窄窄的小街——又宽又大的马路,旧车站——又大又漂亮的新车站,稻田——一栋栋高楼大厦)
3、椅子、路标(有书上的,也有生活中的.路标)
4、绳子、大头针。
【活动过程】
一、通过交流讨论,初步感知城市的变化。(尝试用句式:原来……变成了………)
1、出示一张旧地图,提问:大黄猫住在乡下,女儿小黄猫住在城里,请你们找一找哪里是妈妈大黄猫的家?哪里又是女儿小黄猫的家?大黄猫要进城到小黄猫的家,怎样走才能到呢?(幼儿边说边走,大黄猫先走过……再走过……)用绳子串出来当路线、路标要让幼儿认识。
2、再出示一张新地图,提问:过了几年大黄猫又要去女儿家,发现城市又有了变化,请你帮大黄猫找一找,有哪些变化呢?(学习句式:原来……变成了……)
二、阅读《大黄猫进城》,进一步感知城市的变化。能用句式:原来……变成了……
1、幼儿自主阅读。
提问:城里的变化可大了,大黄猫在城里找到了哪些变化?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2、摆图操作练习。
提问:大黄猫在城里什么地方找到了哪些变化?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边说边操作)(先个别说,再集体说)
三、通过游戏:“进城了”巩固和拓展对城市的认识。
幼儿迅速把椅子摆放成各种场所,将小卡片贴在椅子上。
提问:小朋友我们进城了……(我们先走过……再走过……,丰富词汇)
《我是猫》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猫》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关于动物的文章,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猫》作为老舍的一篇散文,作家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刻画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小猫的活泼顽皮,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作家对猫的喜爱和关切,朴实的语言把猫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写得十分真实动人。在《猫》的第二课时中,我把了解作家通过具体事例突出大猫古怪性格,感悟作家对猫的喜爱和仿写文章重要段落,感受作家的独特表达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理念
课堂中我以大猫性格的“古怪”作为线索,通过整体感知和具体感悟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句,想象说话,体会情景,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了解作家采用具体事例来刻画的猫性格特点的手法,感受作家在字里行间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使学生能够了解并仿写作家的独特表达,我引导学生分析句式,探索表达结构的文字密码,并且说写结合,让学生能够由仿到创,写好人物和动物的复杂特点。
原文呈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作家通过具体事例突出大猫古怪性格。在品析词句中感悟作家对猫的喜爱。
2、体会第二自然段作家的独特表达,并尝试练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家通过具体事例突出大猫古怪性格,感悟作家对猫的喜爱。
2、难点:体会第二自然段作家的独特表达,并尝试练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小猫可爱活泼
1、板书:猫
2、播放图片: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些小猫么?
3、这些是老舍家里满月的小猫,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这么顽皮、淘气的猫,在老舍眼中,确是——引读:
5、那作者眼中的大猫性格如何?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去看看。
二、整体感知,分析大猫的古怪性格
(一)整体感知猫的古怪
1、快速浏览文章的第1-5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1)出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古怪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2、默读文章2-4自然段,请你找出描写猫性格特点的词语。
(1)交流,师相机出示: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2)每组词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词彼此对立,看上去很矛盾,却充分突出了,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二)具体感知猫的古怪
过渡:作家如何具体写猫性格的古怪?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读。
(1)这一部分一共有几个句子?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2)交流,相机点拨:老实、贪玩、尽职
2、作者怎么体现猫的老实?
(1)无忧无虑的近义词?你能写几个ABAC的句式的词?
(2)指导朗读:让我们感受猫的无忧无虑,读出它的忠厚老实吧。
3、作者怎么体现猫贪玩?
想象说话:可能有谁在喊?
4、猫虽然贪玩,可是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1)怎么体现尽职?屏息凝视 非……不可
(2)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屏息凝视”10秒,交流感受,体会猫的尽职。
(3)带着感受去读这句话,你一定能读出感情了。
5、小结:这只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难怪作者说,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是有些古怪。
6。这只猫还是一只有脾气的猫,在高兴和不高兴时表现得怎么样呢?
(1)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体会猫的叫声,感受“丰富多腔”。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 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给自己解闷。
(3)这里的猫就是歌唱家。这“丰富多腔”的声音是不是特别美妙?再读出这美妙的声音吧!
8。出示:它若是不高兴啊——(拉长声音)无论谁说多少好话,他也一声不吭。
(1)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猫?
(2)指导朗读: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
9。小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猫判若两人,难怪老舍先生说,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是有些古怪。
10。更怪的是,引读:“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是那么勇猛,不要说……斗一斗。”
引读:难怪老舍先生说:“猫的性格实在是有些古怪。”
11、你对老舍笔下的大猫了解了吧!你能填一填吗?多媒体出示: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 )吧,又那么( ),可是听到老鼠的动静,却又那么( );高兴时( )不高兴时( ),它非常( ),又非常( )。
三、体味语言,感悟作家爱猫之情
过渡:这么古怪的猫,老舍先生为什么会喜欢它呢?让我们去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1、你从哪里能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举例说一说。
2、语气词中看喜爱。出示: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1)比较读:说它贪玩,的确是,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2)两句的差别?加上了语气词更有亲切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指导朗读。
3动词中看喜爱。出示: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1)这部分文字用了哪些动词?
(2)“蹭”“伸出”这说明了猫可能在对主人说些什么?
(3)你能感受到猫和主人的关系如何?(板书:亲)
4、比喻词中看喜爱。作者对猫的态度呢?你从哪一个词能看出?
(1)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小梅花”是?作者为什么不写“脏脚印”?(板书:爱)
(2)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猫对主人的依赖和主人对猫的喜爱。
5、过渡段中看喜爱。作者的喜爱之情,其实在一句话中已经直接表达出来,那就是,引读: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
四、解析句式,仿写作家独特表达
1、出示第2自然段。作者在写这段文字写得十分有趣。老师把这段换一下,你发现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1)相机出示:说……吧,的确……,可是……
(2)探索规律
2、出示图片,你能仿照着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3、师给题材,生仿写。
4、分享评价。
五、谈话总结,感悟人猫和谐之美
1、师: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猫的古怪,以后同学们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可以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
2、同学们,老舍爷爷是这么地喜欢这只猫,你们喜欢这只猫吗?
老舍爷爷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同学们喜欢这只猫,猫肯定也喜欢同学们,由此可见——“人爱猫,猫亲人”,所以我们从小爱护小动物,因为——出示单元图片,引读: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
板书设计
猫老舍
亲 爱
教学反思
本节公开课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设计合理,课堂上教师语言流畅,富有亲和力,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想象、体会、发现,师生配合默契。但由于问题设计比较细致,使得课堂缺乏整合性,缺乏深度。另外在练笔指导过程中,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很好地指导到位。
《我是猫》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优雅、诙谐的曲调特点,,并学唱歌曲。
2、能根据不同提示用不同嗓音及肢体动作表现不同性格的猫咪。
3、感受扮演角色的快乐,体验与同伴一同歌唱、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音乐、毛线团、猫耳朵头饰、角色标识物。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猫咪图片:我这里有许多宝贝,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猫咪,你喜欢哪一只?为什么?
2、小结:原来不同猫咪的叫声是各不相同的。各种各样的叫声可以表示不一样的心情,就像我们人说话一样。
二、根据提示,练习发声
小猫咪很喜欢玩毛线球。你们想不想玩啊?那试试看能不能用猫咪的叫声来问我要呢?
1、练习气息的长短。
小结:乖巧猫的声音是长的,调皮猫的声音是短的。
2、练习高低音。
小结:小猫还会根据毛线球位置的高低来叫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三、欣赏音乐,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初步感受歌曲内容与旋律。
提问:宠物商店里有四只不一样的猫咪,希望你们成为他们的小主人,究竟挑选哪一只带回家?听听他们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教师连续范唱两遍,第一遍不加动作,第二遍加入小幅度提示性动作,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2、分段欣赏,幼儿按照猫咪角色特点学唱歌曲。
提问:他们都是怎样的猫,你最喜欢什么猫?
小结:笑眯眯的是可爱猫,动个不停的是调皮猫,打着领结、看上去特别精神的是帅气猫,露着牙齿、很厉害的是威风猫。
3、完整学唱,尝试表现不同性格的猫咪。
(1)提示歌词顺序,按顺序逐一用四句各系演唱四种角色的猫咪。
(2)提出音色挑战,用嗓音的转换来表现不同性格特点的猫咪。
四、角色分配,表演歌曲
(1)用标识分组并确定角色,分角色演唱。
(2)看指挥,分角色轮唱。
(3)交换座位,再次轮唱。
《我是猫》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共两课时。《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说,文本围绕“养猫”这一中心,讲述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我家永不养猫”。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三只猫不同的外貌、性情及家中的地位等;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样貌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解读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尤其是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导学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由小学课文《燕子》片段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郑振铎,引导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点记住文学常识;
3.借助导学题卡,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一;
(设计意图:继续联系默读课文,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4.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前两次养猫的经历并汇报;
5.通过表格,不难看出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更受宠爱,而它的失踪案也给“我”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请学生细读第二只猫的部分,还原“猫失踪案”的预兆、经过和结局。
6.学生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如果你是“猫失踪案”的嫌疑人、目击者或受害者之一,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从其中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作者的情感。)
7.“猫失踪案”之后,“我家”为什么很久不养猫?
三、深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二;
2.第三只猫的结局依然是一桩惨案,当芙蓉鸟惨死笼中的时候,家里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请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表格二分析:在芙蓉鸟惨案中,家里人都把矛头一致指向第三只猫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并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请学生细读第三只猫的部分,找出“芙蓉鸟惨案”之后,“我”的三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探究。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对第三只猫逐步加深的内疚、忏悔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6.随着三只猫的离去,作者对猫的感情逐层递进。作者借着写猫,更阐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师播放公益视频《再也不回来的乞丐》,帮助学生理解。
四、小结
我们借助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养猫的三次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教师锻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练习完整地表达观点。)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第一只伤心、安慰
第二只难过、气愤
第三只愤愤-内疚-悔恨
得猫-养猫-失猫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本课教师多次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中,让学生反复读文。从带着问题默读、精读到有感情地齐读,使学生充分从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
2.坚持“一课一得”,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每节课都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如抓住5要点记住文学常识、利用表格对文章进行情节梳理和对比,让学生在今后的读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同时,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
1.对本文精彩的描写手法,没能进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
郑振铎先生擅长以简练、精准的语言和修辞对动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对三只猫的不同描写也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能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仿写,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意。
2.教师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学生回答问题能力锻炼不足。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过于零散,提问频繁,这种方式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完整表述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准、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还学要推敲。
3.学生读文时间太短,不能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感情。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没能给学生更多时间读文,也没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学生没有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耽误接下来部分的学习。
《我是猫》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的薄不要读成b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的中似、不要读成s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为背诵课文做好准备。
(二)学习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三)学习第二段具体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第二段具体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自由读、教师范读和指名读的顺序进行。要求:读得连贯、节奏自然、强弱恰当。较好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句、段及全篇的意思、以及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出课文的语调、速度、停顿及重要字词的重音。着重注意:
第二段、读出乡亲们到古井取水时的欢悦情感和热闹气象。
第三段、读出乡亲们帮助两位老人挑水的热情和关怀、以及两位老人的不安与歉意的心情。
第四段、读出结尾段的归结语调和感慨气势、多好、古井、生命的泉水、陶冶、怎样做人应该读重音。
(二)造句练习。
向学生说明哺育的本意是用乳汁喂养的意思、一般比喻培养教育。络绎不绝有两种用法:一个是当作状语修饰谓语来到的、另一个直接当作谓语使用(语法术语教学中不必出现)。
出示示范句、再做练习:
1、哺育:
①小鹿在鹿妈妈的哺育和饲养员的照料下、渐渐长大了。
②爸爸妈妈和学校老师都在哺育我们成长。
2、络绎不绝:
①清晨、参加早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街心花园体育场。
②清晨、到街心花园体育场参加早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
(三)课文第二段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地表现了乡亲们到古井取水、尽情享用的热闹情景。下面有一种写法和原文比较、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一段写形象生动的。
出示: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里来远。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连续不断地从我们家门前走过、桶响着、扁担响着。门前的路总是湿的。
和原文第二段比较、有什么差别:
原文一般写法比较说明
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原文用熹微形容清晨阳光不强;用拟物降临、表示暮色来到。这就把从早到晚的时间、形象地表现出来。络绎不绝是成语、比一般说法简洁扼要。
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吱悠悠、像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桶响着、扁担响着。叮叮当当、吱吱悠悠是桶和扁担的拟声、用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比喻、联想取水的人们的欢悦心情。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门前的路面老是湿的。湿漉漉是湿的拟状、用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联想、表示路面湿得不大、给人一种舒适、滋润的感觉、透出乡亲们对古井的喜爱之情。
(四)小结。
这一段用形容、拟物、拟声和比喻、联想等写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亲们到古井取水的欢悦心情。读了给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亲切的。
重点读这一段。
下面有一段直接描述的话、请同学们学习课文第二段的写法、以小组为单位议论一下、看看怎样修改、补充可使这一段活生动、形象。
(注意:划横线的词语可以改动、变换。)
离我们家不远就是早市。早晨、赶集的人多极了、肩碰肩、脚碰脚的。市场两旁摊位上、菜是绿的、米是白的、鱼是银的、果子是红的。鸡也叫、鸭也叫、卖主不停地喊着招呼顾客。买主提着篮子、推着小车、眼睛都看不过来了、挑选自己满意的东西。早市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修改后是这样的(供教师参考):
离我们家不远就是早市。清晨、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市场两旁摊位上、菜绿莹莹、米白花花、鱼银闪闪、果子红艳艳、鸡叽叽咯咯、鸭子呱呱呱呱、卖主不停地吆喝着招呼顾客。买主提着篮子、推着小车、目不暇接地挑选着满意的东西。早市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像奏起一支欢乐的晨曲。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背诵课文。
《我是猫》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体会猫的特点,感受猫的可爱,学习作者在语言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
感情的特别方式。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导语: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语朴实,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文章。
2.揭示题目:猫(读题)
学生齐读题目了解作者,熟悉课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3节,第二段:第4节
(一)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述这一段内容的句子。(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这一段中的总起句。
基本信息
《我是猫》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词,优等生能通过各种途径出带有四个方位词的考题,中等生能在句子中正确使用这四个方位词,学困生能认识并判断出正确的方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光源、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思考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划线找朋友
月工ナ
又月口
2、组词:同学们能用拼出的这四个字,组两个词吗?(左右、朋友)
3、说话: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出示句式: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4、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想想,你还在什么时候看过它?(开灯、散步、早上、中午、放学)
照顾差异策略:复习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学生全体总动员,既动笔又动口,师充分了解学情,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兴趣及学习需要做到心中有数,为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异步教学工作做铺垫。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
1、看图说说: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太阳在小朋友的哪个方向,影子在他的哪个方向?(太阳在小朋友前面,影子在小朋友后面。)
2、动手实践:用你们手中的手电筒与娃娃照看看,是不是像图上所画的?再试试,说说你有什么新发现?(太阳在小朋友后面,影子就在前面。)
照顾差异策略:充分考虑到绝大多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手电筒。娃娃的直观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光源和物体、影子之间三者的关系。
3、指导读句:影子│在│前,影子│在│后。
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句式:我的前面是(),后面是()。
或()在我的前面,()在我的后面
照顾差异策略:把说话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说话句式,符合初入学儿童的训练特点,易于说话,做到保底又不封底。
4、看图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来?猜一猜,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读句:小朋友心中很快活,我们读这些句子时,就该用喜欢的语气来读。(范读、仿读、自由读──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6、谈话:说影子是个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影子是黑的)
7、背诵(学生看图,练习背诵,教师引背、学生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三、自学课文第二节
1、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自学第二节内容。
2、交流
3、汇报
组1:我们运用动手操作方法来理解课文。当手电筒从左边照过去,影子就在娃娃的右边;当手电筒从右边照过去,影子就在娃娃的左边。
(许多采用同样方法学习课文的小组都点头表示认可。)
组2:我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晚上跟妈妈出去散步时,路灯在我左边,影子就在我的`右边;路灯在我右边,影子就在我的左边。
组3:我们也是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在月亮很亮的时候,影子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组4:我们也是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晚上,我一开台灯,发现台灯在我的左边,手的影子就在右边。我换个方向,台灯在右,手的影子就在左。
照顾差异策略:前后两节语文句型相同,内容相近,教师较好的运用心理学的迁移原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教学中让动手能力强的动手操作,让那些口头表达强,思维清晰的同学来表述,让他们互相补充和配合,从而相得益彰。
4、指导朗读:
根据节奏提示练读句: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5、背诵(配乐齐背──加上动作表演背)
四、综合练习
1、学生在位置上转变方向,说说自己的前面是(),后面是(),右面是(),左面是()。
2、学生互出考题互考。
照顾差异策略:改变以往的★、★★、★★★作业练习方式,让学生互出考题互考,能力强的出难的,能力弱的出易的,在考与答互动中,相互促进。
五、小结全文
影子像是调皮的小黑狗,常常跟着你,影子又像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你。你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只要有光源,就有影子。这就是形影不离。
六、活动实践
同学们现在跟老师到操场上走走,看看怎样才能让你的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
七、课外拓展
1、交流有关影子的知识。
《我是猫》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师:猫是惹人喜爱的小动物,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更是惹人喜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生交流第一方面是讲猫的性格古怪;第二方面是讲刚满月的小猫十分淘气。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师: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哪几方面呢?听老师读课文第一段,边听边思考
2、师范读课文
3、生交流,完成填空
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既老实又( ),既贪玩又( ),既胆小又( );高兴时( ),不高兴时( )。
4、师:作者是怎样把猫的这些性格特点写具体的呢?生自学讨论交流
5、集体交流
师:问:猫的'老实表现在什么地方?生着重理解无忧无虑
问:课文中是怎样写猫贪玩?
问:猫的尽职表现在什么地方?生理解屏息凝视————专心
(1)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耐心
(2)非————不可————决心
(3)谁来读出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他的专心。耐心决心。
问: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1)理解蹭
(2)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有什么新发现?
师猫这样轻轻温柔亲热地蹭老舍爷爷的腿,你觉得还蹭出了什么?
生蹭出了友谊蹭出了感情。
师一个蹭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场面,老舍爷爷不愧是语言大师。
(3)理解体会踩印几朵小梅花,几朵小梅花的是什么?
小梅花多美啊!尽管猫踩脏了稿纸,但作者并没有厌烦,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
问从那些词句反映了猫的胆小勇猛?
小结猫的性格古怪,作者是不是讨厌他呢?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你能把这种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1——3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段
过度大猫已是如此可爱,而小猫更是可爱。
1、请同学们合上书,听老师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出了小猫的什么特点?
2、再点同学读第二遍,要听出那些字词能表现小猫淘气的特点并记在本子上。
3、现在请你们听第三遍,边听边想象小猫淘气的情景,听后向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加上自己的语言。
4、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老舍爷爷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就象一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也想在家里养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说猫叫起来太难听,又会把家里踩得到处是脏脚印,大家能不能帮他说服妈妈?
这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美,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我是猫》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
2、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重点指导:
(1)属于左右结构的生自有哪些?
(2)哪些字的字形容相混淆?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看见厨房没有人,决定抓住机会吃了那块年糕,并由此发现了第一条真理。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我”人不见一个人影,咬了一口年糕不能动时,又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第三部分:(5、6自然段)写“我”为了摆脱那年糕,使出种种伎俩,最终直立起来已经不是猫了,又发现了第三条真理。
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写在人们的嘲笑下“我”无奈地演完一场丑剧。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可以通过听写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默读思考,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猫在头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
2、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四、交流汇报,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二题,梳理猫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这条真理是在猫看见年糕时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若想吃,趁此刻,如果坐失良机,只好胡混光阴,直到明年也不知道年糕是什么滋味。)
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
(这条真理是在猫吃年糕的时候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还不快吃!假如有人来才好呢!)
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
(这条真理是猫在拔年糕时发现的,它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最重要的是忍耐,便左右爪交替着伸缩。唉,这太麻烦,干脆双爪一起来吧!
-
想了解更多【《我是猫》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我是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