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实用文 >地图 >综合分类 >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锦集6篇)

时间:2025-06-06 作者:开心实用文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实用文书网 wwW.weI508.Com]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设立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问题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面积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过去的浦东仅表示位置在黄浦江以东,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历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2、开发的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时间:

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

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之下社会易)。

学习延伸: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

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

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解放战争》教案 篇6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的进步

(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为什么把夏商周时期称作"青铜时代"?

提示: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造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它相当于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即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所以称为"青铜时代"其主要依据是: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第三,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二、衣被天下

1、丝织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扞、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深化·拓展】

想一想:棉纺织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部门为什么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提示: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很难在民间推广;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社会需求量大;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的推广,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棉花加工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

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重要的成就。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的青花和釉里红。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深化·拓展】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磨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依据材料分析景德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瓷都"?

提示:

(1)这里出产优质高岭土,周围盛产松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的原料和燃料;四周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同时还可为制瓷业提供动力。

(2)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各地的名匠。

(3)景德镇由于高超的陶瓷技艺,多为皇家烧制贡品,因此,备受朝廷的重视。

(4)宋代,以皇帝年号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更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起初,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

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

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评价:

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着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深化·拓展】

想一想: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

【学海导航·点拨】

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的概括是本课的难点,可通过纵向的朝代比较,横向的与世界比较,注意结合史实来概括手工业发展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走进历史·感悟】

杭州……桑麻遍野,茧丝锦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丝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急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张瀚《松窗梦语》

据材料概括出毅庵"家业大饶"的成因有哪些因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适时改行易业;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量高;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毅庵适时改行易业、注重扩大再生产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

精选阅读

本文来源:http://www.kx39.com/zonghe/33486.html

  • w
    2025高一化学上册教学计划(必备9篇)

    发布时间:2025-02-14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上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高一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一、基本情况1、学生情况分析...

  • w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锦集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5-03-01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

  • w
    2025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英语Unit6《InaNaturePark》教案(热门十七篇)

    发布时间:2025-03-30

    引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好的教学设计将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小编整理了几篇关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英语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英语Unit6《InaNaturePark》教案 篇1新的学期已经来临...

  • w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陶泥的世界》教案(集合17篇)

    发布时间:2025-05-21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陶泥的世界》课件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陶泥的世界》教案 篇1教学目标:1、为本节课将要设计的“...

  • w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模板16篇)

    发布时间:2025-05-14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1一、教材简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

  • w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教案(集锦8篇)

    发布时间:2025-02-28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数学《笔算除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 w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魔幻的颜色》教案(精华四篇)

    发布时间:2025-01-16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魔幻的颜色小学美术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魔幻的颜色》教案 篇1课题:叶子上的“血管”课型...

  • w
    高一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16篇)

    发布时间:2025-05-16

    高一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1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应用】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